加拿大辦公室工作申請全攻略|常見職缺、履歷準備與投遞流程一次整理
剛來到加拿大,許多人心裡或許都曾經這樣想過:
「如果能在這裡找到一份穩定的辦公室工作,生活是不是就能更踏實一點了呢?」🌷
然而,真正踏上加拿大辦公室工作的求職之路後,才會發現,辦公室工作看似光鮮,背後卻藏著不少挑戰。語言差異、缺乏本地經驗、求職文化不同等因素…… 每一個環節,都好像是要闖過的一道一道小關卡。
投出上百封履歷早已是基本操作,不論大小公司,有聽過沒聽過,能先拿到一場面試,就是一線希望,也是一次寶貴的練習機會。但即使進到面試,往往也還要一關一關接著過,彷彿真的在一場求職版的「打怪闖關」中前進。
但也正是因為這些歷程,才讓人慢慢成長、變得更加堅定,也發現自己原來可以走到這一步。
如果你也正走在這條路上,或者正在考慮從其他領域轉職到辦公室工作,這篇文章想跟你分享一些自己和身邊朋友當初找到工作的經驗與心得,也希望能在你前行的路上,帶來一點點陪伴與幫助🫶🏻
文章目錄
(一) 加拿大辦公室工作常見職位與必備技能(以熟悉範圍為例)
加拿大辦公室工作種類非常多元,同樣的職稱,到了這裡也可能細分成許多不同的類型。
加上每個人的背景與專長不同,但相信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起點,就有機會在加拿大慢慢累積出屬於自己的經驗與成長。
接下來分享我自己與身邊朋友較熟悉的五大領域方向,如果你也對這些職缺感興趣,也許能從中找到一點點參考或靈感✨
1. 設計師(Designer)
設計師在加拿大常見的職稱像是UI Designer(使用者介面設計師)、UX Designer(使用者體驗設計師)、Visual Designer(視覺設計師)、Graphic Designer(平面設計師)等等。
依照公司規模、產品類型不同,分工細緻程度也不太一樣。
常見技能包括:
- 熟練操作設計軟體,如Adobe 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
- 使用Figma、Sketch等介面設計工具(prototyping, component creation, and design system management)
- 基本的視覺設計原則與排版概念
- 英文Email或會議中簡單溝通作品想法的能力
2. 工程師(Engineer)
通常也會根據技術領域分成不同類別,像是前端工程師(Frontend Developer)、後端工程師(Backend Developer)、全端工程師(Full Stack Developer)等,不同專長負責的內容也不同。
常見技能包括:
- 前端技術:HTML、CSS、JavaScript、React、Vue等
- 後端技術:Node.js、Python、Java、資料庫操作
- 版本控制工具(Git、GitHub)使用經驗
- 基本的英文技術文件閱讀與撰寫能力
3. 專案/產品經理(Project/Product Manager)
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和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這兩個職缺,在科技業(Tech Industry)會比較常見,像是軟體公司、科技新創等,通常需要專門負責協調專案進度或推動產品開發的角色。
雖然兩個職位的縮寫一樣都是PM,但實際的工作內容有些不同~ 然後雖然職稱含有經理(Manager),但並沒有大家想得位階這麼大,也不一定都帶有正式的「管理下屬」責任,比較偏向「負責協調與推動專案/產品進程」的角色。所以,即使是新手,如果具備基本的溝通協調能力,也有機會慢慢累積經驗、進入這個領域的。
○ 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
主要負責規劃專案進度、協調團隊、確保任務按時完成,重視的是流程管理與時間控制。
○ 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
則比較偏向負責規劃產品的功能方向、了解用戶需求、協助推動產品開發與優化。
常見技能包括:
- 使用專案管理工具(如Jira、Asana、Trello)
- 市場調研與用戶需求分析能力(User Research, Market Analysis)
- 撰寫產品或專案規劃文件(如PRD或Project Plan)
- 英文溝通與跨部門協作能力(包括Email往來、會議簡報、提案溝通)
雖然專案經理與產品經理的工作重心不同,但都需要很強的組織能力、溝通協調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是在加拿大職場中非常被看重的軟實力✨ 如果你過去有相關的工作經驗,尤其是在科技業參與過專案推進或產品開發的經歷,那麼在銜接加拿大職場時,也會相對比較有競爭力。即使目前經驗還不多,只要持續培養這些基本能力,也能一步步累積出自己的機會與成長空間。
4. 行銷(Marketing)
行銷領域在加拿大同樣非常廣泛,從品牌行銷(Brand Marketing)、數位行銷(Digital Marketing)、內容行銷(Content Marketing)到活動策劃(Event Marketing)等職位名稱,不同公司、不同產業,行銷職位的分工與重點也有所差異。有些中大型企業會針對不同領域細分職位,但在規模較小的新創公司或本地企業中,也常常會出現「一人包辦多種行銷工作內容」的情況,需要同時處理社群經營、廣告投放、內容撰寫、活動協調等不同任務。行銷可以說是許多人喜歡的領域,但同時也是相對搶手、競爭激烈的職缺之一。
常見技能包括:
- 社群平台操作(Instagram、Facebook、LinkedIn)
- 數位行銷工具使用(Google Analytics、廣告平台操作經驗)
- 數據分析與報告能力(能看懂數據並根據數據調整行銷策略)
- 英文溝通能力(能在Email或會議中清楚表達行銷計劃或成果)
5. 分析師(Analyst)
分析師是一個具有專業技術,且在職場中也相當熱門的職業之一。不論是商業分析(Business Analysis)、資料分析(Data Analysis)、或財務分析(Financial Analysis)等職位名稱,不同領域的分析師主要是負責蒐集數據、整理資料、提出優化或改進建議。而這類職位比較重視邏輯推理能力、數據處理能力與簡報溝通能力。
常見技能包括:
- 進階Excel使用(如Pivot Table、VLOOKUP公式)
- 資料庫查詢(SQL、BigQuer等)
- 使用資料視覺化工具(如Tableau、Power BI)
- 梳理需求、製作簡報(Presentation)與報告能力
(二)如何找到加拿大辦公室工作?
上面整理過一些比較熟悉的辦公室工作職位後,這一章想來分享一些不論是要找哪個辦公室職缺都適用的方法與小技巧!希望可以幫助你更有方向地了解怎麼開始在加拿大找到相關職缺,讓你在找工作過程中,少一點迷惘,多一點踏實🌷
相較於餐廳打工可以直接走進店裡詢問、遞交履歷,辦公室工作的求職方式就正式許多了。通常不太可能直接跑去公司(HR)當面提交履歷,正常的流程是:透過求職平台或公司官網的職缺頁面線上投遞,
然後耐心等待Email或電話的進一步通知。當然,如果剛好有人脈或朋友推薦,會是最快速也最有優勢的方法。因為推薦(Referral)可以讓你的履歷更直接送到負責的部門手上,自然也更有機會被認真看到和考慮,大大提高被看見和邀請面試的機會。
除此之外,在北美也很常見另一種方式,就是善用職場社交平台LinkedIn主動出擊(Reach out)✨
接下來也會慢慢分享一些實際使用過、覺得有效的小方法!
1. 求職管道
想要找到適合的辦公室工作,第一步就是掌握好主要的求職平台。
以下整理幾個在加拿大找工作時最常用的平台,這些也是我和身邊朋友實際使用過、成功找到工作的管道🌷
♦︎ 公司官網
除了下方常見的求職平台之外,直接上目標公司的官網找職缺,也會比較容易被看見。許多有規模一點的公司會在自己的Careers頁面上,發布最新的職缺資訊,甚至有些機會只會在官網出現,求職平台上找不到。滿推薦大家,有時候即使是在LinkedIn或Indeed上看到有興趣的職缺,也可以先上目標公司的官網找對應的職缺頁面,一方面可以確認這個職缺是否真的正在招募(有些職缺有時只是掛著,實際上已經招滿或暫緩),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透過官網投遞申請,或者選擇兩邊同步投遞。這樣有時候能讓履歷更快直接送到HR手上,提高被注意到的機會🌷
♦︎ LinkedIn: https://ca.linkedin.com/
LinkedIn不只是履歷庫,更是北美職場常用的社交平台。除了可以直接搜尋職缺、線上投遞之外,也能藉由主動Connect(建立連結)、Message(發訊息)來增加曝光度。很多職缺也會透過LinkedIn的內建申請系統直接處理,快速又方便!
如果想知道LinkedIn更詳細怎麼使用,可以參考這篇「搞懂LinkedIn從這篇開始:實用技巧全公開」!
♦︎ Indeed: https://ca.indeed.com/
涵蓋的職缺種類多元,不論是Entry Level到高階職位都有。
使用時可以設定關鍵字、地區、薪資範圍,篩選出適合的工作機會。
有些職缺可以直接在Indeed上傳履歷、點擊申請,非常適合大量投遞初期使用。
♦︎ Glassdoor: https://www.glassdoor.ca/
Glassdoor除了可以找工作,也是一個可以查詢公司評價、了解薪資行情的重要平台。
許多求職者在申請前,會先到Glassdoor看看公司內部員工的匿名評價,或是參考面試經驗分享,幫助自己更有心理準備。另外這個網站平台也像Indeed一樣也能直接透過Glassdoor搜尋並申請職缺。
這個網站會比較麻煩一點,需要先註冊一個帳號,才能瀏覽更多完整的公司資訊與薪資細節
有些時候網站也會要求你分享一個簡單的公司評價或面試經驗,才能解鎖更多資料~不過我覺得裡面的分享內部資訊有些滿實用的,可以預防一點踩到雷公司的機會
2. 履歷與求職信撰寫
知道了有哪些求職管道之後,接下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準備好自己的履歷(Resume)啦!
這裡跟台灣求職文化有一點點不同的是,在加拿大,很多公司會希望你同時附上一封求職信(Cover Letter),用來簡單說明自己對職位的興趣、以及為什麼適合這份工作。
下面會簡單分享履歷與求職信的大致準備方向,希望可以幫助你更順利地開啟加拿大求職的第一步✨
♦︎ 履歷(Resume)
加拿大的履歷通常希望保持簡潔、有重點,不會特別強調年齡或外貌;雇主更重視的是你的實際成果,特別是能用數據量化的表現。以下整理幾個撰寫方向供你參考:
- 盡量控制在一頁以內(尤其是Entry Level或經驗不多時):
如果工作經驗比較少,一頁就足夠。經驗比較多的人,也盡量濃縮成一到兩頁內。 - 量化成果,讓貢獻更具體
與其僅描述工作職責,更有效的方式是用具體數據來呈現成果唷!
例如:「分析超過100萬名用戶的行為數據,找出趨勢,使用戶留存率提升15% / Analyzed customer behavior data from over 1M+ users to identify trends, leading to a 15% increase in user retention.」、「開發自動化數據流程,將人工報表時間縮減50%/ Developed automated data pipelines, cutting down manual reporting time by 50%」這種具體成果,比單純只描述做什麼更容易吸引雇主的注意。 - 避免放上照片或個人資訊
在加拿大撰寫履歷時,不建議加入個人照片、出生日期、性別、婚姻狀況等私人資訊。這些內容與工作能力無關,專注在保持專業、聚焦在經歷與技能,才是北美履歷的標準做法。 - 根據職缺客製化調整履歷
不是每一份履歷都一模一樣投出去!建議依據不同職缺的要求,微調技能、經歷的排序與描述內容。 - 避免過多設計與表格
因為很多公司使用ATS系統(Applicant Tracking System)自動篩選履歷,複雜的版型或大量表格,可能導致履歷被系統讀取錯誤。
♦︎ 求職信(Cover Letter)
Cover Letter 雖然不是每間公司都強制要求,但主動附上能展現你的誠意與動機,也有助於補充履歷中較難表達的個人故事或轉職原因。有些職缺在公司官網或職缺說明中會明確寫出需要附上,這種情況就建議務必準備;如果沒特別註明,就可以看你對這家公司的熱忱、興趣,或者自己的時間安排。時間允許的話,當然是能一個一個客製化準備最好,但如果沒辦法,也可以採取更靈活的做法:
- 如果是需要上傳檔案的格式,我會附上一份正式撰寫的 Cover Letter。
- 如果只是填寫在對話框中,我會簡單說明自己的背景與申請動機,當作補充介紹,也是一種誠意的展現。
要讓求職信有邏輯又不冗長,我通常會從這幾個方向下手,並依照情境決定要寫多或寫少:
- 點出申請動機
簡單一句話說明為什麼想加入這家公司,並呼應職缺描述。 - 聚焦關鍵技能與經驗
挑一到兩個最符合這個職缺的技能或經歷,用小故事或成就來佐證,而不是重複履歷上的內容。 - 不用長篇大論,而是精準表達
Cover Letter不是要寫成長篇小說,重點是清楚傳達你的動機、適合度,以及邀請對方進一步了解你。 - 每一封最好都要客製化
千萬不要一封Cover Letter像履歷一樣海投!建議針對不同公司、不同職缺,微調開場、技能強調點。
我自己也會另外事先準備幾個Cover Letter模板,之後只要再根據不同公司與職缺的性質微調幾句話、調整語氣就好,這樣不但節省時間,也能達到客製化的效果✨
🌷如果你剛開始準備求職信,還不太確定該怎麼寫、怎麼調整語氣,我這邊整理了一份可快速套用的 Cover Letter 範本包,裡面有完整格式、可複製的小段落句子,適合用在上傳檔案或填寫欄位時使用。
希望能幫助你省下來回重寫的時間,把焦點放在申請機會上!
👉 有興趣的話可以點這裡
其實除了履歷(Resume)和求職信(Cover Letter)之外,有些職位也會非常看重作品集(Portfolio)的準備!像是設計、行銷、內容等相關領域,通常會希望你附上作品集連結或是個人網站,作為了解你實際能力、風格和執行力的重要參考。即使是像工程師、分析師這類技術職,有時也會搭配 GitHub 連結、報表簡報、資料專案等補充內容,讓整體申請更加完整、具說服力。
🌷 如果你還不太確定作品集該怎麼準備、內容要放什麼、格式怎麼呈現,可以參考我整理的這篇文章:「作品集怎麼準備?不同職缺的展示策略與實用建議」,希望能幫助你打造出更有自信的個人職涯亮點✨
3. 投遞申請與面試前準備
當你準備好履歷(Resume)、求職信(Cover Letter),甚至作品集(Portfolio)之後,接下來就是正式進入投遞申請、等待聯繫與面試的階段啦!以下整理了加拿大求職流程中常見的步驟與過程。
由於這篇文章主要聚焦在整體流程概覽,像是收到面試邀約的 Email 怎麼回覆、面試怎麼準備、
以及結束後該不該寫感謝信等相關內容,歡迎到「求職準備」這個分類,裡面會陸續整理更多延伸資訊✨
♦︎ 投遞履歷與求職信
♦︎ 等待回覆與可能流程
投遞履歷後,通常會進入一段等待時間(1~4週內不等)。如果有進一步面試安排,公司會透過 Email 或 LinkedIn 等你投遞的平台訊息主動聯繫你,有些也會直接打電話來做初步訪談。常見流程如下:
- Phone Screen(電話初訪)
由 HR 進行,確認你是否了解職缺、語言溝通是否順暢。時間約 15–30 分鐘。 - 正式面試(可能有 1~2 輪)
可能會包含 Hiring Manager、Team Lead 或未來同事,也有些公司會安排簡單測驗或情境題。 - 錄取通知與 Offer Letter
通過所有面試後,HR 通常會先以口頭通知或 Email 表達錄取意向,並與你討論薪資與工作條件;雙方確認後,才會正式寄出 Offer Letter 讓你簽署。
♦︎ 等待期間可以做的事
- 建立簡單的申請追蹤表(像是Excel或是google sheet)
記錄投遞時間、公司名稱、是否回覆,有助於後續安排 Follow Up 或面試準備。 - 準備常見面試問題、自我介紹與案例故事
即使還沒收到面試通知,也可以提前準備起來,幫自己建立信心。 - 主動 Follow Up(禮貌詢問進度)
如果過了一週仍沒收到回覆,可以主動寫封簡單、禮貌的 Email,確認對方是否有收到你的申請,也可以順帶詢問職缺目前是否仍在招聘中,並再次表達你對這個職位的熱忱與期待。
🔔 小提醒
♦︎ 注意詐騙職缺
如果對方要求付款、提供奇怪的個資、或流程讓你感覺不對勁,記得查證再行動。
♦︎ 不是沒收到回覆就代表不夠好
加拿大求職市場競爭激烈,有時只是履歷沒有被看到,請繼續投遞,不要輕易懷疑自己!
(三)一步步前進,你已經開始在路上了
如果你正在加拿大找辦公室工作的路上,也許有時候會遇到迷惘、焦慮,或一點點孤單感。
希望這篇文章能成為你整理方向的小小陪伴~讓你更清楚了解加拿大辦公室工作的申請流程,不論是找職缺的平台、履歷與求職信的撰寫方向,還是投遞後的準備與小提醒,只要開始動手整理與練習,其實你已經比昨天更接近理想的職涯方向了!找工作的路上難免會有焦慮或不確定,但每一封履歷、每一場面試準備,都是一種前進,一種累積。
本身我自己不是名校畢業,也不是母語是英文的人;當初來到加拿大,只是單純希望有一天能體驗看看海外辦公室工作的感覺。所以不管多難、機會多小,我都會去試試看,這一路當然也遇過不少心酸與挫折,但那些曾經讓我焦慮、迷惘的時刻,也讓我一步步學著整理、學著調整,慢慢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方向。
雖然有些個人背景不太方便在網路平台上分享太多細節,但如果你在準備加拿大或是海外求職的過程中有任何問題或卡關,除了參考下方的資源,也可以直接來 IG 找我聊聊,可以怎麼準備比較適合!
我平常主要在 IG 上分享一些溫哥華的生活日常、美食小店和旅遊整理,如果你對加拿大生活有興趣,也很歡迎追蹤起來,一起交流、一起記錄生活的片段。
最後想跟你說:
你現在的位置,就是一個值得出發的地方。比起一開始就完美,更重要的是願意慢慢整理、慢慢走,
我相信你也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條路✨